沂蒙石里的山河魂

夜凉如水。窗缝漏进些风。我按亮电视屏幕,“我们的河山”五个字映入眼帘,没来得及反应,沂蒙山的石头,循着镜头砸进眼底。

一九三七年,炮声从北边滚过来。济南府的钟停了摆,黄河边的船翻了底,山东大地,瞬间被黑暗笼罩。庄埼风,名字里带个“风”字,倒真像粒被风扬起来的种子,不是软乎乎的麦种,是沂蒙山上最常见的棘子籽,壳硬,带着尖,一落地,就铆着劲往石缝里扎。作为青年党员,他揣着党章,揣着“要让沂蒙人活下去”的念头,一头扎进沂蒙山深处。

党的指引,是那根看不见的线,指引着方向。让他去闯,去碰山石的棱角;让他去试,去接乡亲们的冷脸。剧里把这份“指引”演得实在:夜里,他趴在油灯下看文件,字认不全,就翻字典;道理想不透,就去问村里的老党员。那纸页上的字句,不是口号,是他第二天蹲在田埂上,跟乡亲们唠的“怎么种好地,怎么不被鬼子抢”。

故事的骨血,藏在“开辟、建设、壮大”六个字里。落在屏幕上,轻飘飘的,像风吹过;落在沂蒙山的沟壑里,就沉了,是血,是汗,是咬碎牙咽下的苦。

开辟,从不是插面旗子就能成的事。是庄埼风揣着热乎心,挨家挨户去叩响紧闭的门。找李大爷时,老人蹲在门槛上,攥着锄头的指节发白:“队伍?前些年的兵,抢粮比鬼子还狠呐!”庄埼风没辩解,就蹲在旁边帮着拾掇地里挖的红薯。天擦黑时,才掏出怀里的党章,一字一句念。念到“为人民”时,李大爷的烟袋锅子顿了顿,火星子掉在地上,没灭。找王大妈,她正给伤员缝衣服,针脚密得很:“你们能守多久?鬼子来了,我们跑都来不及。”庄埼风说:“您放心,我们走在最后。”后来鬼子真来了,他果然把乡亲们护在身后,自己领着人挡在山口。

建设,也从不是画张图纸就完了的活。是把山里那些沉默的、攥着锄头把子磨出老茧的手,拢起来。塞给他们土枪,枪托是自家槐木做的;塞给他们大刀,刀刃是铁匠连夜打的;塞给他们红缨枪,枪杆是山里的荆条削的。这过程,剧里演得实在。信任,像山涧里的水,时断时续。有人怕了,夜里偷偷把枪送回来;有人疑了,跟在庄埼风身后,看他是不是真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。叛徒告密,队伍被围在山洞里,没水没粮。庄埼风把最后一块烙饼分给伤员,自己嚼着草根,说:“再撑撑,乡亲们会来救我们。”果然,后半夜,张大妈领着十几个妇女,背着粮,绕着小路摸进来,每人手里还攥着块石头,那是她们的武器。

壮大,更不是人数多了就够的,是人心齐。起初队伍里就十几个人,后来越来越多。有逃荒的汉子,说“跟着庄同志,能报仇”;有识字的学生,说“跟着队伍,能救国”;有年轻的姑娘,说“跟着大家,能护家”。庄埼风不喊口号,只做实事。给村里修水渠,自己带头挖泥土;给孩子办识字班,自己当老师;给老人送药,自己上山采草药。让队伍壮大的,不只是人数,更是乡亲们的信任,是李大爷主动把自家的地窖腾出来藏粮食,是王大妈把连夜纳的千层底鞋塞给战士。

“兵民乃胜利之本!”这是电视剧《我们的河山》贯穿始终的主题,也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动诠释。八十个春秋过去,荧屏上再演这段往事,我们该看什么?就我而言,看这部剧,看的是那石头缝里的草,再凶的风,再硬的石,也能钻出来;看的是那沉默背负的脊梁,再沉的苦难,也能扛起来。

庄埼风,是个人,更是股气。那股气,是共产党人撒进山坳的火种。他深入乡村,不是高高在上,是把自己也变成一块沂蒙山的石头,嵌进那片土地,嵌进那些“庄户孙”的命里。但他也会怕。剧里有段,他在山洞里,看着伤员发烧,因为没药,只能用冷水敷。他蹲在角落里,抓着自己的头发,声音哑得像磨过的石头:“怎么就没药呢?”可转头,听见洞外乡亲们送粮的脚步声,他又站起来,把眼泪抹了,接过粮袋,说“谢谢”。那股气,不是硬撑的,是从乡亲们手里接过来的,是张大妈塞的烙饼,是小栓送的鸡毛信,是一个个普通人,把自己的劲,续到了他身上。

“我们的河山”,不只是沂蒙山的石头,不只是黄河里的水——是担架队的汉子,抬着伤员翻孟良崮,扁担压进肉里,磨出的血印;是识字班的姑娘,在沙地上用木棍划“抗日”,指尖磨破了,还笑着说“多划几遍,就记住了”;是孩子们放哨时,攥在手里的哨子,吹出来的声音,比枪还亮。是石头般的沉默,更是骨头般的硬气。

这硬气,不是天生的。是火炼的,鬼子的火烧过房子,却烧不掉“要活着”的念头;是血淬的,亲人的血洒在土里,却浇出了“要反抗”的芽;是像庄埼风这样的“种子”,把一种信念,一种活法,楔进了这片古老土地的骨缝里。于是,石头有了魂,不再是冷冰冰的块;骨头生了根,不再是孤零零的支。任凭日寇的铁蹄再凶,也踏不碎这石骨相撑的河山。

再看这剧,总想摸一摸屏幕里的沂蒙石。那石头,粗粝,带着土,却比任何珍宝都重。我们常说“河山”,说的是“锦绣山河”,是“山河万里”,可《我们的河山》告诉我们,真正的河山,是“人”堆起来的。是有人为它流血,有人为它牺牲,有人为它把命都搭进去,它才成了“我们的河山”。

八十年了,沂蒙山的风还在吹,吹着石缝里的草,吹着田埂上的麦;沂蒙山的石头还在,守着山下的村,守着村里的人。那些曾为河山拼过命的人,有的成了碑,有的成了土,可他们的劲,没散。融进了沂蒙山的石里,融进了沂蒙人的骨里,也融进了我们心里。

现在的我们,不用再扛枪打仗,不用再躲进山洞藏伤员,可我们得记得,河山不是用来“看”的,是用来“护”的;不是用来“说”的,是用来“守”的。守着那些人的故事,守着那些人的信念,守着每一寸土地上,都有人愿意为它付出的热望。这才是“我们的河山”真正的分量:它不是过去的纪念碑,是现在的脚底下,每一步都踩着的,前人的念想,后人的担当。风还会吹,石还会在,而我们,要把这山河魂,再续一程。

上一篇:手机里的暧昧记录,彩票流水,揭穿十年骗局
下一篇:老人带老伴和孙子治疗,谁知老伴中途离世,如今孙子的希望也越发渺茫
免责声明:

1、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,主要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;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;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风险自负。

2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,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