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余姚养老公寓疑似爆雷,养老公寓“以房养老”模式是否健康?

一、政策初心与现实困境的撕裂

“以房养老”并非原罪。这一模式本为解决“房子富人、现金穷人”的养老困境而生,美国反向抵押贷款覆盖率达3%,新加坡组屋套现计划惠及20万老人。我国自2014年试点以来,幸福人寿累计承保保单仅342件,政策推进举步维艰。余姚事件暴露出的是“好经被念歪”的行业困局:本该是激活固定资产的金融工具,在投机者手中异化为非法集资的温床。

二、骗局背后的三重陷阱

  1. 高息诱惑的庞氏骗局

    余姚案例中8%-10%的年息远超银行理财收益,与北京中安民生案、长沙爱之心公寓案如出一辙。诈骗者利用老年人金融知识盲区,编织“稳赚不赔”的财富幻梦。数据显示,养老领域非法集资案年均增长37%,涉案金额超千亿。

  2. 法律套路的降维打击

    公证委托书、空白合同、模糊条款构成专业陷阱。北京曾发生51位老人因公证文书失去房产的案件,上海静安某机构利用“居住权转让协议”转移房产所有权。这些精心设计的法律漏洞,让维权陷入“看得见门,找不到路”的困境。

  3. 监管缺位的灰色地带

    民政部门备案制与金融监管存在衔接真空。余姚涉事机构工商登记为“健康咨询公司”,却从事养老金融业务。多地出现的“养老服务中心”实为P2P马甲,折射出跨部门监管的盲区。

三、守住养老钱袋的生存法则

  1. 资质验证三重门
  • 登录“全国养老机构信息系统”核查备案信息
  • 查验《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》及消防、食品“双证”
  • 通过“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”穿透股权结构,警惕房地产企业跨界操作
  1. 合同审查五必问
  • 资金流向是否专项托管
  • 抵押物处置权归属
  • 退出机制是否明确
  • 收益率是否超过LPR四倍
  • 是否设置“冷静期”条款

四、破局之路: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

行业亟待建立“黑白名单”制度,将存在违规预售、资金池运作的机构纳入重点监控。参考日本《介护保险法》经验,推动养老金融产品纳入银保监会专属监管。更重要的是培育第三方评估机构,建立养老机构信用评级体系,让“李鬼”无所遁形。

当我们在讨论“以房养老”时,本质上是在探讨如何让不动产流动起来支撑银发生活。这个命题需要政府划清创新与犯罪的边界,企业守住商业向善的底线,子女成为风险防控的“最后一道闸门”。唯有如此,“老有所依”才不会沦为“老无所依”的黑色寓言。

免责声明:

1、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,主要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;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;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风险自负。

2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,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