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拟征电影关税引发新西兰震荡:为何新西兰反应如此激烈?

2025年5月4日,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一则关于“对海外制作电影征收100%关税”的提议,让远在南半球的新西兰举国震动。总理、贸易部长、行业协会、电影从业者接连发声,焦虑情绪迅速蔓延。为何人口仅500万的新西兰对此反应如此激烈?答案藏在其经济命脉与电影产业的深度绑定中。

一、35亿纽币产业遭“精准打击”:电影业是新西兰经济支柱

新西兰电影产业年创收约35亿纽币(约合人民币150亿元),其中三分之一直接来自与好莱坞的合作项目。从《指环王》到《阿凡达》,新西兰不仅是天然摄影棚,更是全球顶尖的后期制作中心。惠灵顿的维塔工作室凭借《阿凡达》特效斩获奥斯卡,奥克兰理工大学等高校源源不断输送动画、VR等领域人才,形成“拍摄-制作-教育”全产业链。

若美国关税落地,新西兰将面临双重冲击:一方面,好莱坞为节省成本可能减少赴新拍摄计划;另一方面,新西兰本土电影进入美国市场的成本将翻倍,彻底丧失竞争力。正如新西兰屏幕制作协会主席艾琳·加德纳所言:“这相当于同时掐断了我们的氧气和出路。”

二、就业“多米诺效应”:2.4万岗位危在旦夕

电影产业为新西兰提供超2.4万个就业岗位,涵盖特效工程师、场景搭建工人、群众演员等多元职位。以劳动人口300万计算,这一规模相当于中国900万人就业。更关键的是,影视业是新西兰少数能吸纳高学历人才的行业——特效师平均年薪超8万纽币(约34万元人民币),远超该国5.3万纽币的人均收入。

一旦美国制片方撤离,首当其冲的是惠灵顿、奥克兰等影视重镇。演员权益组织负责人丹尼斯·罗什指出:“从灯光师到酒店服务员,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工作者都可能失业。”

三、旅游与教育遭“断血式”冲击

新西兰旅游业10%的经济贡献背后,藏着“电影引力”的魔法。《指环王》带火的霍比特人小镇每年吸引60万游客,贡献2000万纽币收入;《纳尼亚传奇》取景地坎特伯雷雪山游客量暴增300%。政府数据显示,18%的国际游客因电影选择新西兰。若影视宣传断档,旅游业的“造梦引擎”将熄火。

教育产业同样难以幸免——电影相关专业占据新西兰高校热门榜单,51亿纽币年产值中,特效设计、影视制作等专业吸引大量国际生源。若行业前景黯淡,留学生可能转投加拿大、澳大利亚,引发连锁反应。

四、国际合作体系面临崩塌风险

新西兰电影业的崛起,本质是全球化分工的胜利。好莱坞提供资金与IP,新西兰输出场景与技术,这种模式催生了《金刚:骷髅岛》等大片。但100%关税将彻底打破平衡:美国片方要么承担翻倍成本,放弃新西兰优质资源;要么被迫本土化制作,导致质量下降。正如贸易部长托德·麦克莱所言:“这是双输局面,最终伤害的是全球观众。”

结语:小国的“护城河”保卫战

面对关税大棒,新西兰已启动紧急应对:电影委员会加紧国际游说,高校计划增设人工智能等新专业课程,旅游部门筹划“非电影主题”推广方案。这场危机暴露出小国经济转型的困境——当“把长板做到极致”的发展模式遭遇单边主义冲击,新西兰能否守住影视产业这条护城河,或许将为全球化时代的小型经济体提供重要启示。

(数据来源:新西兰外交贸易部、电影委员会、总台记者报道)

免责声明:

1、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,主要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;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;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风险自负。

2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,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。